青海湖在西漢時稱西海、仙海、鮮水海、卑禾羌海,到北魏時才始稱青海,到清代加了個“湖”字。1949年后統(tǒng)稱青海湖。歷史上之所以稱青海湖為仙海和鮮水海,與西王母神話有關(guān)。據(jù)《漢書•地理志》載:“金城郡‘臨羌縣西北至塞外,有西王母石室、仙海、鹽池”’;另據(jù)《十三州志》沿襲漢書的記載:“青海在臨羌縣,有西王母石室,仙海、鹽池”。史學界一般認為“仙海”就是青海湖,天峻縣關(guān)角溝的二郎洞乃傳說中的西王母石室。此外,青海湖亦被稱為“卑禾羌海”是因為青海湖流域早先曾是卑禾羌人的牧地,故以其命名。羌人究竟如何稱青海湖實難考證,但蒙古語稱青海湖為“庫庫諾爾”,意為“藍色的海”,是以湖水顏色來命名的;而藏語則稱青海湖為“措溫波”,其意是“青色的湖”。值得一提的是青海湖還有一個古老的藏語名字叫“赤雪甲姆”,藏族學者解釋說,因湖周有過l萬頂帳幕或者有萬座帳幕被海水吞沒而得名。“甲姆”藏語意為“王母”,將兩詞連起來可譯為“萬帳王母”,漢語稱西王母。傳說西王母和周穆王相會的瑤池應當就是今日的青海湖。
(一)宋、元以前
青海湖地區(qū)建置始于漢代。漢宣帝神爵元年至二年(公元前61年一前60年),西漢軍隊進擊湟水流域的先零羌等部落,部隊曾西進到青海湖附近。據(jù)《前漢書•趙充國傳》卷六十九記載:“修建湟峽以西道橋70余處,令可至鮮水左右”。漢平帝元始四年(公元4年),王莽在今海晏縣三角城設西???,筑5縣(即海晏縣三角城、尕海古城、剛察縣北向陽古城、共和縣草多隆古城、興??h支東加拉古城)。《西羌傳》亦云:“初開以為郡,筑五縣,邊海燧亭相望。”西??さ脑O置,使?jié)h朝行政管轄范圍擴大到青海湖地區(qū)。王莽居攝元年(公元6年),羌人首領(lǐng)龐恬、傅幡等不滿王莽奪地設郡,并興兵圍攻西???,太守程永棄城潛逃,被王莽處死。于翌年春天派護羌校尉率兵擊敗羌人,恢復西???。新莽地皇四年(公元23年)王莽政權(quán)崩潰,西海郡隨之廢棄。
東漢初年,居住在黃河北岸的燒當羌首領(lǐng)聯(lián)合附近小部落擊敗先零羌河卑湳羌后,逐漸強盛,青海湖地區(qū)亦歸屬其勢力范圍,一直到和帝永元十三年(公元101年),漢軍舉兵平定燒當羌。次年,東漢曹風向漢和帝奏稱:燒當羌居地,土地肥美,饒于田畜,地形險固,又有西海漁鹽之利,所以強盛,每脅誘眾羌為亂。值此迷唐失敗遠走,宜及時恢復西??たh,隔斷胡羌交關(guān)之路……國家可無西方之憂。和帝即任命曹鳳為金城西部都尉,治龍耆(即王莽時代之西??ぶ?。安帝永初元年(公元107年),東西兩部羌人大敗漢軍,青海地區(qū)完全處于羌人控制之下。后經(jīng)持續(xù)12年之久的戰(zhàn)亂,最后仍以羌人失敗而告終。
東晉隆安元年(公元397年),鮮卑禿發(fā)烏孤進入湟水流域,建立南涼國。與此同時,臣服于南涼的鮮卑乙弗部落由甘肅遷徙到青海湖地區(qū)。元興元年(公元402年)禿發(fā)傉檀襲位,稱涼王,遷都樂都城,次年進占姑臧作為國都,統(tǒng)治地區(qū)東起蘭州,西到青海湖。東晉義熙十年(公元414年)禿發(fā)傉檀率兵西進青海湖,掠奪乙弗部落牲畜40萬頭只。居今臨夏地區(qū)的鮮卑乞伏熾磐建立的西秦王國乘機攻占樂都,禿發(fā)傉檀降,青海湖的乙弗部落從此臣服于西秦。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(公元417年)北涼勢力漸人青海湖地區(qū),但迫于西秦的壓力,不久即回師河西走廊。
西魏大統(tǒng)元年(公元535年),吐谷渾王夸侶建立政權(quán),在青海湖西7.5km。處建伏俟城(今共和縣石乃亥鄉(xiāng)鐵卜加村),后于公元540年建都于此。從此,青海湖流域完全置于吐谷渾統(tǒng)治之下。北周建德五年(公元576年),北周太子宇文赟進攻吐谷渾,曾一度到達伏俟城,但隨后又退出。吐谷渾派遣使者向北周納貢,以后雙方時戰(zhàn)時和,一直持續(xù)到隋朝初年。
隋大業(yè)五年(公元609年)四月,隋煬帝親自統(tǒng)兵征討吐谷渾,不久便擊敗吐谷渾,并以伏俟城為治,設置西海郡。大業(yè)十三年(公元617年)隋朝瀕于覆滅,吐谷渾又率部重新回到青海湖。
唐朝,吐谷渾為其屬國。唐貞觀十年(公元636年),吐蕃北渡黃河,進入青海湖南部地區(qū)。吐谷渾首領(lǐng)諾曷缽被迫走避青海湖北。貞觀二十三年(公元649年)唐高宗繼位,冊封諾曷缽為駙馬都尉。唐咸亨元年(公元670年),吐蕃占領(lǐng)了吐谷渾王國地盤,青海湖地區(qū)旋即置于吐蕃政權(quán)統(tǒng)治之下,而唐朝勢力漸退到日月山以東。唐開元十九年(公元731年),吐蕃遣使者向唐提出劃分疆界,唐玄宗乃以赤嶺(今湟源縣日月山)為界,表以大碑,刻約其上。開元二十一年(公元’733年),金城公主請立碑于赤嶺,以分唐朝與吐蕃之境。唐天寶七年(公元748年),唐右武衛(wèi)員外將軍、隴右節(jié)度副使哥舒翰在青海湖北設神威軍,又筑城于青海湖龍駒島上,謂之應龍城,但次年復被吐蕃占據(jù)。唐會昌二年(公元842年),吐蕃中央王朝崩潰,整個青藏高原被吐蕃屬部割據(jù),出現(xiàn)了大小不一、各自為政、互不轄屬的部落。
宋建隆元年(公元960年),為牽制西夏,宋朝對甘青一帶的吐蕃部落采取籠絡手段。宋仁宗天圣十年(公元1032年),青海東部出現(xiàn)了河湟吐蕃唃廝啰地方政權(quán),青海湖大部歸屬唃廝啰,并臣服于宋朝。11世紀中后期,宋朝設置專管茶馬交易的機構(gòu)“提舉茶鹽司”等,通過“以茶博馬法”獲得大批良馬,并以此控制藏族各部落??傊?,在元朝以前,歷代王朝對青海西部牧區(qū)多以“屬部”視之。
元朝,則將青海地區(qū)變“邊郡”為“內(nèi)郡”,與內(nèi)地一樣,具皆賦役之。1229~1241年,蒙古窩闊臺汗在位時,其次子闊端負責統(tǒng)領(lǐng)藏區(qū),包括青海湖在內(nèi)的整個藏區(qū)成為闊端的轄區(qū),一直延續(xù)到忽必烈稱帝時。蒙古先后在各藏區(qū)成立若干宣尉司、宣撫司和安撫司等地方行政機構(gòu)。嗣后,于河州設置吐蕃等處宣尉使司都元帥府,轄青海湖(今海東及玉樹地區(qū)除外)等地的藏區(qū)。蒙古中統(tǒng)五年(1264年),設釋教總制院直接管轄藏族地區(qū),行政令于原吐蕃控制之地,一切軍政、民政、財政悉歸其管。(摘自《青海湖生態(tài)保護與修復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