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激情與美景的碰撞
▲平涼市民夾道歡迎
▲未到現(xiàn)場的觀眾在廣場看直播
經過240公里的長途跋涉后,昨天,小環(huán)跟隨環(huán)湖賽的車隊來到了平涼,在這里結束了本屆環(huán)湖賽在甘肅境內的全部賽程。平涼素有“隴上旱碼頭”之稱,是古“絲綢之路”必經重鎮(zhèn),史稱“西出長安第一城”。中原通往西域和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的交通和軍事要沖,不僅是西北地區(qū)的公路樞紐,而且是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站。
小環(huán)相信大家對西王母都是耳熟能詳?shù)?,但是您知道西王母是什么人,她的家在哪兒嗎?下面小環(huán)就帶朋友們走進這個古老的城市,為您解答朋友們心中的疑問,一起探尋西王母與這片土地的淵源吧!
西王母就是“女兒國”的首領
在探尋西王母降生地前,小環(huán)先帶朋友們了解一下西王母的基本信息吧。眾所周知,西王母是一個神話人物,但古老的神話,往往有歷史痕跡可循,那么西王母的源頭是什么?從字面含義看,王母是指母親當王者。早期人類歷史都經歷過母系社會,很多部落都是女人當家。于是,在民間傳說中,大多流傳有西方女兒國的故事,實際指的就是西王母國,這是一個古老的部落國家,所謂女兒國,并不是說全部由女人組成的國家,而是祖祖輩輩由女人擔任首領的國家,而西王母就是這個國度的首領。
“西王母”的稱謂,始見于《山海經》,因所居昆侖山在西方,又叫西昆侖,故稱西王母。從伏羲到黃帝的時代,是中國古代原始社會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時代。然而,在西部地區(qū),母系社會影響更加長久。在中華母親河——黃河的上游山地,同時住著大量的古羌戎民族。在夏、商、周三代時,中原已慢慢朝奴隸社會鼎盛時期發(fā)展,他們仍然停留在母系社會。
“女兒國”就在昆侖山
在關于西王母的諸多神話中,大多與昆侖山有關。然而,昆侖山并非指昆侖山脈的某一個具體地方,而是指整個橫臥在我國西部的昆侖山系。昆侖山脈分為北、中、南三條山系。北山系實際延伸為祁連山;中山系延伸為積石山,直到西秦嶺;南山系為巴顏喀拉山,為長江、黃河的分水嶺。在這三個山系之間夾雜著廣闊的草原,也就是古代提及的“西荒”。在這些草原的中間或邊沿地區(qū),常有沙漠堆積,也就是古代所說的“流沙地”。
我們再回到現(xiàn)實的地理區(qū)劃來落實西王母之國地域。不難看出,今天的甘肅大部、寧夏、青海全部可劃歸西王母管轄。從史實的角度看,西王母之國處在中原部族的西部外域即戎狄族部落。戎狄直到西周時期仍據(jù)有渭、涇、洛三河上中游地域。由此,我們可以推斷,西王母之國就是古羌戎之國。她們活動的區(qū)域遠不至涇、渭、洛河上游,而昆侖之東、西部大漠之南,整個黃河上游廣大未開墾的草原地區(qū)、河西走廊均屬西王母之國疆域。其政治中心隨著民族的遷移而遷移,這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共同特點。之所以出現(xiàn)昆侖之丘、西荒、流沙等不同地點,就是因為她們的政治中心在不斷遷移的原故。
一座小山上的王母宮
關于西王母的神話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甚廣,尤其在平涼幾乎是家喻戶曉,婦孺皆知。王母宮是唯一有翔實歷史記載的西王母發(fā)祥地,《史記》載,周穆王西征犬戎到涇河上游,在回山瑤池會見西王母,穆王惜別時曾勒石題“西王母之山”。
說起涇川,可能不少人并不了解,其實涇川是轄屬平涼市的一個縣。諸多關于西王母的傳說以及遺跡都告訴我們,這里就是西王母的降生地。
回山是涇川縣的一座小小的山頭,海拔千米左右。昆侖是古邊塞古國名,也是王號和古官名。昆侖山也可稱昆侖,它長達五千里,是古老的褶縐山,帕米爾高原從東而來,它橫貫新疆、西藏,東延入青海,西段是塔里木盆地、藏北高原的界山,山上有峰,如公格爾山高達七千七百一十九米,南支的可可西里山東延至巴顏喀拉山,這里發(fā)源了黃河、長江。巴顏喀拉山在四川省邊境與岷山、邛崍山相接后,又與秦嶺相連,秦嶺往北直行一百多里處,又是回山山頭?;厣脚c昆侖,就是這樣一種關系。
而西王母瑤池就坐落在這回山西北的山谷之中,青山環(huán)抱,秀麗玲瓏,中有一方平臺,平臺中央有一眼清冽豐盈的古井,井上亭樓相掩,古樸雄渾,這便是著名的西王母井。那涇河,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成語“涇渭分明”的源頭,涇河水清,注入渭河;渭河水濁,交匯處便“涇渭分明”。渭河后又注入黃河,水更濁了。相傳周朝時,周穆王姬滿在此會見西王母后,臨別時題寫了“西王母之山”五字,碑刻至今尚存,1993年,臺胞200余人組團回來朝拜,并捐資修建西王母宮和山腳下的回屋,即傳說中每年西王母和東王公相會的地方?;匚莸膶γ媸强涓阜澹鄠鳛楫斈昕涓钢鹑諘r,途中累了,在涇川稍作休息,從鞋子里倒出了兩堆土,形成了金字塔般的山峰,可見先賢的英雄氣概。據(jù)說西王母還到過東羅浮山,在小石樓瀑布下的大石上開過蟠桃會。在那兒玩樂了三天三夜,她的女兒為此人間仙境所陶醉,不肯離去,化為石人,西王母派老人星來陪伴她,至今羅浮山上還有個“老人伴玉女峰”,就是這樣來的。(祁國忠)